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,激發社會組織活力,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,健全公共安全體系。在特區深圳,開啟於2012年,以社會建設“盆景”為基礎的“風景林工程”,已經在提升市民幸福感、安全感和歸屬感上顯出成效。近日,筆者走進鹽田一個普通社區,實地觀察“風景林工程”給基層社區引來的和諧幸福好風景。
  區域化黨建提升黨組織凝聚力
  位於鹽田西北端的沙頭角社區,面積1.49平方公里,居住有2萬多人,其中超過八成是外來人員。
  2011年,通過“三推一評雙直選”,社區完成綜合黨委換屆,新選舉出9名黨委委員。人員既定,綜合黨委迅速建章立制,明確職責,同時建立多種社區重大事項議事決策平臺,逐步形成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、社區黨員為主體,黨群攜手共建、共發展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。
  過去,沙頭角社區共有5個支部,每個支部50多人。由於人數多、工作時間分散,過組織生活或是開會商議事情,黨員總是來不齊。一些支部書記甚至認不全支部黨員,黨組織服務黨員的作用發揮不出來。
  黨建創新讓情況發生了變化。2012年,沙頭角社區打破原有支部架構,創新以小區為單位新成立了10個樓宇黨支部。支部黨員人數少了,距離近了,開展活動方便了。“大家生活在一個小區,白天忙工作,晚上在樓下找個空地就能協商事情、溝通感情”,沙頭角社區居委會主任、向園黨支部書記鐘達平介紹,因為熟悉小區情況,黨員敢於在家門口亮身份、作貢獻,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進一步提升。
  基層黨組織有凝聚力,服務群眾就更有戰鬥力。今年,山泉小區業主因為覺得物業管理差一度拒交物業管理費。矛盾剛發生,小區黨支部書記就掌握了信息,立即召集支部黨員,一方面與管理處溝通,督促其整改提升,另一方面做業主的工作。矛盾很快得到了化解。
  在推進黨建區域化工作中,沙頭角社區十分註重發揮黨代表工作室的作用。包括鹽田區委常委、社工委主任曾岳雄在內的18名黨員,是常駐沙頭角社區的黨代表。今年有群眾反映,希望增設園林片區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出行。訴求傳達到工作室後,黨代表親自協調區相關職能部門來現場調研,最終推動了“公交巴士進社區”。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,據統計,自社區黨代表工作室設立以來,共受理、辦結群眾訴求121件,群眾滿意率達到98%。
  為幫助外來人員融入社區,參與社區重大事務決策,2012年12月,沙頭角社區還成立了和諧共建議事會,通過民主投票選舉方式產生了13名議事成員。在社區綜合黨委的牽頭下,和諧共建議事會定期就社區重大事項進行議事協商,相繼解決了“山泉社區化糞池及榕樹處理”、“小區廣場噪音擾民”等棘手問題。根據鹽田區的安排,社區開展議事活動中,外來人員必須占一半以上。
  “黨員真心實意為百姓辦事,自然能夠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”,鐘達平表示,黨建區域化工作在社區的開展,進一步提升了黨組織核心引領和戰鬥堡壘作用。
  截至2012年底,鹽田18個社區100%建立社區綜合黨委;社區綜合黨委中100%配備兼職委員;100%建立工作規範;100%配備專職工作人員;100%落實工作經費;100%建立黨群服務中心或同類黨員活動室。以黨建創新服務基層群眾,在鹽田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  將社區服務送到居民心坎上
  建立社區服務中心是風景林工程的一項硬性指標,但沙頭角社區並未將此作為負擔來應付,而是通過服務中心務實開展“惠民工程”,將社區服務真正送到居民的心坎里。
  一個周末的午後,筆者走進沙頭角社區服務中心看到,居民或打牌娛樂,或鍛煉健身,或看書閱讀,或輕鬆上網,面積不大的空間內,滿眼都是幸福的笑臉。
  沙頭角社區提供的服務包括11項,涵蓋助老、助殘、婦女兒童家庭、青少年、特殊人群以及居民自住互助六大領域。其中,“四點半學校”最受居民歡迎。
  沙頭角社區外來人員占八成以上,多數家長忙於生計,晚上下班晚,而4點半就放學的孩子沒處可去,成為不少外來居民的“心病”。要給放學的孩子找一個溫馨的家,開辦“四點半學校”首先要解決場地問題,為此,羅梅麗親自與社區新建樓宇的開發商協調,爭取到一處數千平方米的活動空間。為讓服務內容更加豐富,除安排社區大學生在寒暑假給孩子上課外,社區還專門聘請老師定期教授國學、畫畫和唱歌。社區內的離退休老人、東江縱隊老戰士,也被羅麗梅請來為孩子們講故事。
  孩子放學有了去處,午托難又成了新問題。“沙頭角街道有一所經營性的午托學校,但每個月的收費比較高。”為幫助社區困難家庭,羅麗梅在公共活動空間內專門開闢了愛心食堂,食堂的廚師就是社區的義工和社工,甚至社區負責保潔的阿姨,也來免費為孩子們做午飯,照顧他們午休。
  “社區的幹部是真心愿意幫助居民,他們想了不少辦法,調動了所有能調動的資源,解決的都是居民最關心的問題”,社區居民陳大姐說。目前,接受社區免費午托服務的家庭有20多個,每天前往“四點半學校”做作業的孩子超過100人,數百戶家庭因此受惠。因為服務做得好,附近的鹽田街道甚至蓮塘地區的家長,也紛紛將孩子送到林園小學就讀。
  在沙頭角社區,服務居民的項目還有很多:居民出遠門,家裡的老人沒人照顧,社區安排人做好飯菜送到家中;身體有殘障的居民經濟困難,社區推出“綠動”公益服務項目,安排他們通過自願、公益服務獲得經濟補助;留守兒童難得與轄區外來工團聚,社區開設“魔力學堂”,讓孩子們享受美好的假期……
  除了創新服務形式,社區還追求服務質量。針對外來社工年齡輕,經驗、閱歷不足的情況,沙頭角社區實行“社會工作嵌入式”模式,讓原社區服務站人員和專業社工合作,成功實現了社區服務本地化和專業化的有機結合,服務質量和滿意度明顯提升。
  在鹽田,類似沙頭角這樣的服務中心共有8個。在市民政局組織的全市社區服務中心評估中,鹽田8個社區服務中心被評為A類的6家,B+類的2家。社區服務中心已經成為鹽田黨委、政府服務轄區居民最重要的紐帶和平臺。
  “樓(棟)長”全覆蓋社區更安寧
  安全的生活環境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構成部分。早在2004年,沙頭角街道就根據轄區實際,探索建立了流動人口和出租屋“兼職管理員”隊伍,這也是全市樓(棟)長制的最早探索和最初雛形。2012年6月和7月,鹽田區根據“風景林工程”項目要求,專門下發意見,將樓(棟)長制建設和視頻門禁建設等重點工作納入綜治績效考核,對在樓(棟)長建設和視頻門禁建設中工作不力的單位給予問責,有力推動了工作落實。
  作為建設平安社區的一項重要工作,沙頭角社區在2012年2月完成了24小區、山泉小區、園林小區等6個小區的視頻門禁建設。目前,沙頭角社區92棟符合條件的樓棟已實現了樓(棟)長全覆蓋。
  筆者見到沙頭角山泉小區樓(棟)長羅利英時,她正在小區巡邏。“我們的工作內容看似簡單,但作用很大”,羅利英介紹,上崗前已經接受了綜治部門專門針對樓(棟)長的培訓,對工作流程有著清晰的認識。“我每天在樓道至少巡邏兩次,如果是周末或長假,我會提前提醒居民關好門窗,做好治安防範。如果發現治安線索,我可以直接與社區和綜治辦聯繫”。
  與羅利英一道守護轄區安全的樓(棟)長還有91人,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,今年以來,沙頭角社區治安案件大幅下降。
  因為熟悉樓棟情況,與居民走得近,樓(棟)長隊伍還成為拉近鄰裡關係、促進社區和諧的重要力量。“居民信任我,誰家有個家長里短,小區里發生了什麼矛盾,我都能第一時間瞭解,並幫助解決問題”,羅利英說。
  沙頭角社區治安狀況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鹽田的全貌。截至2012年11月,鹽田1726棟樓配備了樓(棟)長1543人,提前實現樓(棟)長全覆蓋;全區累計投入465萬元,建成並正常使用視頻門禁系統346套,100%完成任務。
  數以千計的樓(棟)長,為鹽田“首善之區”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。今年8月,沙頭角某小區樓(棟)長石某向派出所報告,該棟32F房經常散髮出異樣的刺鼻氣味。警方入屋檢查,發現大量制毒原料、毒品、制毒儀器。日前,因提供線索有功,石某被重獎5000元。
  策劃:陳揚波
  撰文:楊磊 賴遠琴  (原標題:社會建設“風景林”繪就社區好風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k74ukqwt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